350件雕塑作品,佈滿了太原美術館一層展廳。最近一個月,太原美術館很熱鬧,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雕塑展區落戶太原,這是新中國成立65年以來,太原首次承辦全國美展盛事。9月25日,這些代表了全國最高水準的雕塑作品將與觀眾見面。這350件作品通過了全國復評,其中包括山西作者的6件,這是山西雕塑家參展的最好成績。張衛東和歐陽寧明,山西大學美術系雕塑專業1983屆同班同學,我省著名雕塑家張熙玉的弟子。兩人的作品,雙雙通過本次復評。開心之餘,對於山西雕塑現狀和發展,師生三人各有思考。歐陽寧明,1960年生人,比張衛東年長一歲。生在南京,16歲插隊到山西,1979年考入山西大學美術系。自此,與雕塑不離不棄。A 太原城雕院曾經很牛見到他時,歐陽寧明正帶領自己的團隊,在太原美術館一個展廳丈量尺寸,檢查燈光,為與全國美展同步開展的“太原城市雕塑回顧展”,進行緊張的布展準備。1983年畢業後,歐陽寧明先後在太原市園林局與規劃局工作,“剛畢業時,還沒有城市雕塑這一概念,叫園林小品,就歸園林局、規劃局管。”後來,他參與籌建太原城市雕塑研究院。太原城市雕塑研究院1985年初建,歐陽寧明是第一撥兒成員,“城雕院所在的老軍營,那會兒還是郊區。政府給了我們15畝地,很大一塊兒了,我喜歡馬,當時特想弄一個養馬場。”在他的記憶里,城雕院最牛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,“山大雕塑系的學生都喜歡過來,有工作室,有宿舍。在人員、規模上,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雕塑院。”現在,全國大部分城雕院散的散、轉的轉,太原市城雕院成為碩果僅存的幾個。後來,歐陽寧明在無錫靈山大佛景區一獃十幾年,“剛去的時候,那兒還是荒山,現在已經是著名旅游地。這十幾年也是我個人的創作高峰。”2013年,歐陽寧明回到太原,擔任太原城市雕塑研究院院長、總設計師。今年,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“回來,是帶著自豪感和使命感的,想振興傳統雕塑,申報一批文化遺產項目,準備申報彩塑彩繪製作的‘非遺’傳承基地。”B 三名“工人”守衛火車站在雕塑者眼裡,山西是一塊寶地。“山西古代雕塑無與倫比,首先是時代的連貫性,從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,沒有斷過。山西雕塑以石雕、木雕、磚雕、泥塑、瓷器、青銅器、陶等形式延續下來,數量大,占全國精品的90%。”歐陽寧明說,全國學繪畫、建築、雕塑的,沒有不來山西的。在上世紀80年代,火車站前的那座《能源紀念碑》惹人註目。1984年,太原火車站站前廣場要立一座雕塑,面向全國徵稿,“張衛東、李曉陽和我,我們仨的方案被選中。”30年前的事,現在說起來,歐陽寧明的眼睛里依然閃著光芒。1986年,《能源紀念碑》完成。紀念碑是三個鐵鑄的工人形象,力量飽滿,臺座上刻著“發揮能源優勢,振興太原經濟”。當年,全國首屆城市雕塑展上,《能源紀念碑》獲得優秀獎,《人民英雄紀念碑》也在同年獲獎,“《能源紀念碑》是全國最早最大的不鏽鋼城市雕塑,在設計思路、創作手法和材料使用上,都走在前面。”三位主創得獎時都才二十多歲,是最年輕的獲獎者,青春無敵。歐陽寧明說,城雕院正在做這個作品的模型,專供美術館收藏。本屆美展,歐陽寧明帶領3個年輕人王春生、梁淵、蘇德治創作的《山楂樹》,通過了全國美展的初評、復評。“《山楂樹》其實是系列作品,共4件,兩件純泥塑,兩件純草塑。一切生命都從泥土中來,送展的這件,是泥的,以拖鬥機、女工、山楂樹為意向,用最原始的材料表現最現實的題材,反映山西建設步伐。”這組作品,歐陽寧明構思了幾年,製作過程半年以上。C 《太行山上》用木頭創作與歐陽寧明的現代題材不同,張衛東的入圍作品《太行山上—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》,則屬於革命歷史題材。山西大學美術系畢業後,張衛東留校教書,現任山西省雕塑家協會主席。他十幾年前的鑄鋼雕塑《穿睡衣的少婦》,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後,成為山西唯一一件被中國美術館館藏的作品。從小就喜歡繪畫、剪紙的張衛東,如今獨愛木頭,“近些年,一直在做木雕。到了這個年紀,喜歡乾凈的東西,不泥泥水水,喜歡更貼合自然的,喜歡樹木散髮出的香味,喜歡木頭生長過程中的那種沉澱。”一連用了好幾個喜歡,是真喜歡。《太行山上》就是木雕作品,“用松木雕的,松木木質軟好處理。我偏愛有裂紋的木頭,就像人一樣,不可能那麼完美,總有這樣那樣的瑕疵。”在木頭裂紋的地方,張衛東使用了傳統手法——鋦,“任何東西在破壞之後重新修好,就不會再完美了,會留下痕跡。戰爭創傷再怎麼修複,印記都不可能磨滅。這些手法都策應了戰爭主題。”騎在馬上的戰士,即將死去,眼睛閉著卻還用槍指著敵人,“《太行山上》反思戰爭,從構思到完工,用了兩個月。”做一件雕塑作品,一般先有手繪小稿,再捏一個泥塑小稿,然後再按小稿的樣子做正式作品。張衛東直接跨過小稿環節,因為成竹在胸,“從全國看,雕塑藝術創作到了反思期。前些年都奔錢去了,我個人也在反思。現在手裡做的東西無主題,肖像有一部分,傳統的有一部分。”D 回顧展帶你回到昨天全國美展期間,太原美術館會做3個平行展,分別是“太原城市雕塑回顧展”“山西省雕塑展”和“晉魂長歌——張熙玉從藝六十年雕塑展”,把太原市、山西省和全國的雕塑進行了橫向展示。“雕塑是立體的,材料是雕塑的靈魂。”歐陽寧明說。“太原城市雕塑回顧展”依材料的發展脈絡,分成四個部分:上世紀70年代的不鏽鋼時代,上世紀90年代的青銅時代,兩千年的金石時代,近幾年的泥土時代。山西省雕塑展,精選了山西各個時期參展全國的雕塑作品和一些新作。8月30日,《晉魂長歌——張熙玉從藝六十年雕塑展》先行在太原美術館開展。展覽的70多件作品,以反映山西曆史人物為主,也有山西古代彩塑的臨摹作品。山西雕塑家齊集開展儀式,向張熙玉先生致敬。張熙玉,1936年生於大連,24歲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。1959年,參加了建國十周年“北京十大建築——全國農展館”雕塑創作,與金克儉合作的石膏雕塑《毛主席和農民》,曾立於全國農展館正廳。1960年畢業後,張熙玉到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,1962年院系調整,調入山西大學藝術系。從山西走出來、或者仍舊活躍在山西的中青年雕塑家,過半都是他的學生。姚奠中曾評價張熙玉的作品,“張熙玉先生的人物塑像志在弘揚文化,為斯世樹典型,深思熟慮……造像百餘,各具風貌,如見其人。如此絕藝,當與前賢往哲同其不朽。”E 追趕全國從現在開始將近80歲,張熙玉有著小伙子的精神頭,“山西雕塑教育起步晚,作為內陸,接受藝術新思潮影響是間接的、緩慢的。我是山西第一個從事雕塑專業教育的,首批學生就是張衛東、歐陽寧明、李曉陽。”三人的作品,都入選過全國美展。之所以選擇山西,張熙玉說,“當年進行全國十大雕塑創作時,參觀過山西許多地方,喜歡上了山西雕塑,包括彩塑、石窟藝術等。畢業分配時就報名來了太原。”山西擁有久遠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,每個雕塑家都得益於此,“山西傳統雕塑大氣、飽滿、正統,出了不少雕塑人才。”看過山西入圍全國美展復評的6件作品,張熙玉認為從精神內涵上有新突破。當然,山西雕塑與全國存在著差距,“我們還需要人才培養和水準提升上下工夫。雕塑不只是技術,在思維觀念上,山西還不能與先進思潮同步,跟風的話會永遠慢半拍。”張熙玉力主發揮山西本土文化特色,“把握住山西的根基和特色,就是自己的風格。再加上創新和突破,山西就能在全國樹立起特色。”張衛東也認為,山西先天優勢明顯,但當代山西雕塑家沒有很好地借力發力。山西雕塑作品與全國的差距主要是思想和認識上的差距,另外,本地與國內國際的交流太少。全國美展後,山西雕塑應該有一個新起點。“此次美展雕塑展落戶太原,是山西雕塑家、藝術家的幸運,更是太原市民的幸運。”張衛東說。太原人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全國一流的雕塑作品,“標準設定”了之後,在藝術欣賞上肯定會提高,“看到好的作品,這本身就很重要。”本報記者 辛華  (原標題:再現歷史輝煌 山西雕塑準備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b60rbew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